在線揚塵檢測設備(也稱揚塵在線監測系統)是一種利用現代傳感器技術、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對環境中的顆粒物(如PM2.5、PM10、TSP)及其他環境參數進行實時、連續、自動監測的智能系統。它廣泛應用于建筑工地、城市道路、工業園區等易產生揚塵的場所,是“藍天保衛戰”和智慧環保的重要技術支撐。
一、工作原理
在線揚塵檢測設備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核心技術原理來監測顆粒物濃度:
1.β射線吸收法:
原理:利用C-14等放射源發射的β射線穿透空氣樣本。當空氣中的顆粒物被吸附在濾膜上時,β射線的強度會因顆粒物的阻擋而衰減。通過測量衰減量,可以精確計算出顆粒物的質量濃度(如PM10、PM2.5)。
優點:測量精度高(誤差可低至±5%),是國家環境監測標準方法之一,數據可作為執法依據,抗濕度干擾能力強。
應用:常用于對數據準確性要求高的監管場景,如環保部門執法監測。
2.激光散射法:
原理:向空氣樣本發射一束激光,空氣中的顆粒物會使激光發生散射。通過檢測散射光的強度和角度,利用Mie散射理論反演出顆粒物的濃度。
優點:響應速度快(可達秒級),成本相對較低,維護簡便,適合實時監控。
應用:是目前應用廣泛的在線監測技術,適用于建筑工地、道路等場景的實時預警。
3.微量震蕩天平法:
原理:空氣中的顆粒物被收集在振蕩的空心錐形管尖端,顆粒物的增加導致振蕩頻率下降,通過頻率變化計算顆粒物質量。
優點:可實現連續、實時的質量濃度測量,精度高。
應用:多用于科研、環境監測站等高精度要求的場合。
二、系統工作流程:
1.采樣:通過采樣泵將空氣吸入監測單元。
2.監測:傳感器(β射線、激光等)對空氣中的顆粒物進行檢測。
3.數據采集與處理:數據采集單元對原始信號進行處理、校準和單位換算。
4.數據傳輸:通過4G/5G、WiFi或有線網絡將數據實時上傳至云平臺或監控中心。
5.展示與報警:在手機APP、PC端或現場LED大屏上實時顯示數據,當數值超標時自動觸發報警(短信、APP推送等)。
三、使用注意事項
為確保在線揚塵檢測設備長期穩定運行并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需注意以下事項:
1.正確安裝與選址:
采樣口高度:通常建議離地1.5米±0.1米,避免地面揚塵直接沖擊或過高導致監測失真。
避免干擾:遠離強電磁場、高溫熱源、油煙排放口。避免安裝在角落或有遮擋物的地方,確保空氣流通。
朝向:采樣口應朝向主要污染源或主導風向,但避免直接對著噴淋、霧炮等降塵設備。
防護:確保設備具備IP65及以上防護等級,防雨、防塵、防曬。
2.定期維護與校準:
日常檢查:定期檢查采樣頭、管路是否堵塞,鏡頭是否清潔(激光法設備需定期擦拭鏡頭)。
定期校準:至少每6-12個月進行一次專業校準,或根據廠家建議進行。可采用自動零點校準技術減少漂移。
耗材更換:β射線法設備需定期更換濾膜;所有設備需檢查泵、干燥劑等易損件。
3.環境適應性:
溫濕度:在極端天氣(暴雨、大雪、高溫)下,檢查設備運行狀態。配備DHS(動態加熱系統)可有效減少濕度對激光法設備的影響。
供電:確保供電穩定,建議配備UPS電源或太陽能供電系統,防止斷電導致數據丟失。
4.數據管理與應用:
平臺對接:確保設備能與環保部門監管平臺、智慧工地平臺等順利對接,實現數據共享。
報警設置:根據當地環保標準合理設置報警閾值(如PM10>150μg/m³),避免頻繁誤報。
數據溯源:保存原始數據和校準記錄,確保數據可追溯、可審計。
5.安全操作:
β射線設備:操作和維護需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注意放射源安全,遵守相關輻射防護規定。
電氣安全:設備安裝和維護時注意斷電操作,防止觸電。
高空作業:若設備安裝在塔吊或高處,需遵守高空作業安全規范。
6.智能聯動(如配備):
若系統與噴淋、霧炮等降塵設備聯動,需定期測試聯動功能是否正常。
設置合理的聯動邏輯(如超標后延遲啟動、持續時間等),避免過度噴淋造成水資源浪費或地面濕滑。
在線揚塵檢測設備是實現揚塵污染精準治理的“電子哨兵”。選擇合適的技術原理(β射線法精度高,激光散射法響應快),并遵循科學的安裝、維護和管理規范,才能確保其發揮最大效能,為環境監管、企業合規和公眾知情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